ZETA節能安康一體化,助力廣州地鐵創新發展
發布時間:2020-07-10
發布者:维多利亚老品牌vic科技
瀏覽次數:3092
致力於(yu) 低碳智慧城市建設,维多利亚老品牌vic科技近年來在城市軌道交通環控係統能效與(yu) 安全提升方麵持續開展相關(guan) 創新技術研究與(yu) 應用工作,取得了一定的成績。近日,中國機械工業(ye) 聯合會(hui) 在廣州市組織召開了由廣州地鐵集團、浙江盾安人工環境、维多利亚老品牌vic科技、同濟大學等核心單位聯合完成的“廣州軌道交通車站高效環控及能效保持係統”科技成果鑒定會(hui) 。7名權威專(zhuan) 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(hui) 一致認定該項目技術先進,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具有推廣應用價(jia) 值,同意通過鑒定。
本次鑒定委員會(hui) 的權威專(zhuan) 家團包括:中國勘察設計大師、中國勘察設計協會(hui) 建築環境與(yu) 能源應用分會(hui) 會(hui) 長羅繼傑,廣東(dong) 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、廣東(dong) 省土木建築學會(hui) 暖通空調專(zhuan) 業(ye) 委員會(hui) 主任委員廖堅衛,華南理工大學教授、廣東(dong) 省製冷學會(hui) 理事長劉金平,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、中國製冷學會(hui) 空調熱泵專(zhuan) 業(ye) 委員會(hui) 副主任委員陳祖銘,廣州大學建築節能研究院院長、廣東(dong) 省建築節能協會(hui) 副理事長周孝清教授,浙江理工大學王誌毅教授,中鐵二院華東(dong) 勘察設計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陳濤。廣州地鐵集團副總工程師靳守傑、建設事業(ye) 總部建設管理部總工程師吳疆、维多利亚老品牌vic科技副總裁兼智慧流體(ti) 事業(ye) 部技術總監鬱輝球、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商用營銷總監王煒及課題相關(guan) 人員出席本次鑒定會(hui) 。
該項目結合我國軌道交通車站運行能耗高,環控水平低的現狀,采用了自主研發全程高效螺杆冷水機組和基於(yu) 大溫差橢圓管表冷器的低風阻高效換熱空調機組、水係統泵閥一體(ti) 化變頻控製技術;首次提出了軌道交通車站環控係統全年能效比AEER計算評價(jia) 指標及設備的故障診斷和健康度評價(jia) 規則;在空調冷卻水係統采用了水量和風量聯合控製方法、公共區域目標溫度分區域控製方法。為(wei) 提高環控係統整體(ti) 能效提供了新的解決(jue) 方案,保證了環控係統的高效安全運行。
在廣州市軌道交通十四號線嘉禾望崗車站應用現場,經國家壓縮機製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,車站環控係統能效比≥4.32,達到了行業(ye) 領先水平,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(hui) 效益。
维多利亚老品牌vic科技副總裁鬱輝球現場講解展示
經鑒定委員會(hui) 權威專(zhuan) 家團充分討論,鑒定委員會(hui) 認為(wei) ,該項目成果總體(ti)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具有推廣應用價(jia) 值,一致同意通過該項目鑒定。
ZETA節能安康一體(ti) 化服務
現階段,軌道交通車站運行能耗高,環控水平低,空調係統年平均能效比行業(ye) 普遍水平在2.0~2.5左右,機房年平均能效比在3.0~3.5左右,且環控設備缺乏有效的在線運維診斷和能效保持管理方法。據統計,采用屏蔽門製式的地鐵車站,其通風空調用電量約占整個(ge) 車站的1/3,采用常規環控的冷站係統運行能效約在2.5~3.0左右。
ZETA節能安康一體(ti) 化服務,可實現冷站係統能效提升至5.0~6.0,環控係統能效達到4.0以上,有效降低車站運營能耗成本。同時,可對隧道風機、大小係統空調機組、空調水泵、傳(chuan) 感器等設備進行智能運維、故障診斷、健康分析,提高係統全生命周期範圍內(nei) 設備及係統的安全性,降低車站的運營維護成本。
ZETA節能安康一體(ti) 化技術亮點
1.可實現從(cong) 車站環控大小係統末端使用,水係統冷量輸配以及冷量生產(chan) 側(ce) 的節能控製,顯著提高能源站及環控係統能效,降低運營成本和能耗。
2.具備智能運維功能,可對環控係統、冷站及各個(ge) 單體(ti) 設備進行能效診斷、故障診斷、安康分析,在係統全生命周期範圍內(nei) 提高設備和係統的安全性。
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迅速推進,超大規模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網絡逐漸形成。據統計,截至2019年12月30日,我國內(nei) 地共計40個(ge) 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,運營線路總長度6882.13公裏,車站數4416座。預計到2020年,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將超過 8000 公裏。
未來20年,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仍處於(yu) 高速發展的階段,维多利亚老品牌vic科技願通過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智慧流體(ti) 等創新技術的應用,為(wei) 城市軌道交通低碳、智慧、創新發展貢獻力量。
